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五百公斤,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

糧食產量創新高 農村發展有活力(權威發布·高質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規劃)

本報記者 朱 雋

2025年09月17日08:46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  數據來源:農業農村部
  制圖:張丹峰

  9月16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“高質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規劃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介紹“十四五”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。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表示,“十四五”以來,各地區各部門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扎實有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,保持了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、穩中向好的良好勢頭,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
  糧食產量邁上新台階,今年秋糧長勢正常偏好

  “再有不到20天,北方秋糧將開始大面積收獲。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,長勢正常偏好,奪取秋糧豐收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。”韓俊說,要全力以赴把田間管理抓好,把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抓到位,實現全年糧食產量1.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。

  2024年,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.4萬億斤,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500公斤,做到谷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。韓俊分析,這一成就的取得,得益於認真實施“以我為主、立足國內、確保產能、適度進口、科技支撐”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堅持產量產能、生產生態、增產增收一起抓,特別是強化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,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。我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超10億畝,育成一批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,選育出優質高產水稻、節水抗病小麥、機收籽粒玉米、高油高產大豆等急需品種,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95%,做到“中國糧”主要用“中國種”。

  提單產——啟動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,今年在702個縣實施。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“四良”深度融合,集成推廣合理密植、精量播種、一噴多促、水肥一體化等增產技術模式。去年全國糧食畝產394.7公斤,比“十三五”末提高12.5公斤,單產提升對糧食產量增長的貢獻超過80%。

  優結構——適應市場需求變化,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。2024年,大豆產量達2065萬噸,自給率比2020年提高4個百分點﹔油料作物產量3978.7萬噸,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。

  更多樣——棉油糖產能持續提升,果菜茶、肉蛋奶和水產品供給充足,種類多樣。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麥爾丹·木蓋提介紹:“在食物開發來源途徑不斷拓展的同時,居民食物營養健康水平更加均衡。”

  更安全——深入推進農業品種培優、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,以最嚴格的標准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。“‘十四五’期間,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.5%以上。綠色、有機、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超過8.6萬個,越來越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日常餐桌。”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說。

  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更加成熟完備

  “十四五”時期,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出台,支持力度越來越大,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完備。

  穩住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,健全補貼、價格、保險“三位一體”支持政策體系,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、稻谷補貼、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,連續5年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、早籼稻最低收購價,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全面實施。

  為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、公共服務便利度,國家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,不斷加大投入力度。農村公路總裡程超過464萬公裡,自來水普及率達94%,行政村5G通達率超90%。2199個縣(市、區)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,95%以上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。累計建設農村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超過14萬個、農村敬老院超過1.6萬家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來,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,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扎實開展,先后在安徽、湖南等7個省份啟動整省試點,其他省份組織整縣、整鄉鎮試點,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、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。“為了更好地維護農民的土地和財產權益,我們始終強調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,明確要求不能通過下指標、定任務或者搞考核來強制推動土地流轉﹔明確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、宅基地,嚴禁退休干部到農村佔地建房﹔農民可以依法將合法擁有的閑置住房通過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。”韓俊表示。

  幫扶政策“工具箱”不斷豐富,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

  “設立5年過渡期,就是要把脫貧攻堅的成果鞏固住、拓展好。”韓俊說,各地各部門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幫扶力度,脫貧群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,脫貧地區的經濟活力和后勁進一步增強,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得到了鞏固和拓展。

  幫扶政策“工具箱”不斷豐富。“脫貧戶及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,在‘工具箱’裡,平均都得到3至5項支持。我們完善產業獎補、就業扶持、醫保補貼等措施,做到早發現、早干預、早幫扶。”韓俊介紹,已累計識別幫扶600多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。

  過渡期內,聚焦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,以及3.5萬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重點區域,加強傾斜支持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中央財政累計投入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8505億元,助力脫貧地區的交通、水利、教育、衛生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,發展后勁持續增強。

  韓俊表示,下一步,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,持續抓好常態化幫扶,堅持開發式幫扶與兜底保障相結合,長久、永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。

  

  記者手記

  “三農”壓艙石,穩!

  “三農”穩,天下安。五谷豐登,穰穰滿家,是幸福生活的底氣,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石。14130億斤的糧食總產量,500公斤的人均糧食佔有量,超2億噸的設施蔬菜年產量,連續36年居全球第一的水產品總產量……“中國飯碗”裝得更滿、端得更穩、成色更足,為我們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增信心、添底氣。

  農業是近2億人就業的產業,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。“蘋果村”“木耳鄉”“黃花鎮”,富民產業蓬勃發展,水電路氣房信等條件明顯改善,“村字號”文體活動精彩紛呈……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、公共服務便利度、人居環境舒適度不斷提升,億萬農民釋放出巨大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。

  說一千、道一萬,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農民收入較快增長,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.56︰1降到2024年的2.34︰1。這背后是強農富農、為農惠農的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,惠及面越來越廣,供給體系越來越成熟完備。

 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,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,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。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千方百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,強基礎、補短板、攻難題、提質效,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將更加堅實,前景將更加光明,“三農”壓艙石的作用將更加穩固。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17日 02 版)

(責編:王瀟瀟、任一林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