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 雙 劉 鵬
2025年11月28日09:00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覽櫃裡,陳列著我軍研制的八一式馬步槍。歲月的侵蝕讓槍身的鏽跡愈發深沉,木質槍托上的紋路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。
時間回到抗戰時期,為了制造出適合山地游擊戰、便於隱蔽攜帶又能有效殲敵的步槍,八路軍總部於1939年成立軍事工業部,時任太行工業學校副校長的劉鼎提出了“步馬合一”的設計構想。按照這個思路,1940年8月1日,第一支樣槍在山西黎城黃崖洞兵工廠試制成功,也就是后來被人們熟知的八一式馬步槍。
該槍圍繞敵后作戰需求而設計。全槍重3.36千克,長度不足1米,口徑7.92毫米,特別適合山地行軍與村落巷戰雙重環境﹔設計獨特的4條右旋膛線,使該槍連續射擊2000發仍能保持射擊精度﹔槍托內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,滿足了部隊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對槍支的使用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該槍裝有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“折疊三棱刺刀”。刺刀的三棱形內側平滑,中間帶有血槽,這種凹進樣式的設計易使血外流,刺殺后容易拔出,非常利於作戰時的白刃拼刺。刺刀平時收於槍管下方,戰時可120度旋轉鎖定,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日本三八式步槍。
八一式馬步槍的誕生,改變了人民軍隊沒有自制制式武器的歷史,在抗擊日寇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百團大戰中,第129師386旅突擊隊在村落巷戰中,憑借八一式馬步槍對日軍三八式步槍形成近戰優勢。
雖然在抗戰期間,八一式馬步槍生產的數量不算多,但它極大增強了軍工人員生產高質量武器的信心。其“太行造槍管、太岳造機匣、冀南造槍托”的協作生產模式,也為后來的兵工體系奠定了基礎。
如今,八一式馬步槍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。每當凝視那支靜靜陳列在博物館裡的馬步槍,人們仿佛依然能看到太行山的烽火在它鋼藍色的膛線上閃爍。正是這槍,打破了“沒有外援就造不出槍”的迷思,極大鼓舞了抗戰將士,成為人民軍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。
(來源:解放軍報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